第225章 机锋(2 / 2)

有一瞬间,她的眼泪甚至还流了下来。

又不是什么死别的,干嘛这么伤心?

她问自己。

她先前真想对叶天风说“请你一定要保重,因为生命不是你自己一个人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她最终却又是不敢。

“住持,已经看不到人影了!”

身边突然有跟随她出来送叶天风的人提醒道。

好吧!无茗心里说着于是人回身往庵里走。

我为什么要伤心的?她对自己说。

禅里的机锋不是度人度己的目的啊!

曾经有人问佛:人生前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死后又将是要到哪里去?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也!

无茗在回转紫竹阁后,又拿起那本讲佛的书,心里想或许这样就可以逃得开关于叶天风的某种魔咒——

说起佛,我们总会想到宁静、仁慧与慈悲。佛的力量,不在于佛光万丈,不在于祥

云五彩,或许,亦不在那法力无穷。以心观佛,佛心我心。所谓明心见性嘛。佛的力量,于

是成为抽象化的人的力量。而为人,何种力量能被推崇到膜拜的程度?

思考。这个并不太离经叛道的答案呈现在我眼前。笛卡儿那个“我思故我在”的命

题已经为太多的人所熟悉。当然,帕斯卡尔也给予了我们类似的启迪。哲学范畴内的这种关

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评判,

或者是过火的推崇我们都已了解。

然而更进一步的思索让我发现,

单纯的“思考”并不足以完美地回应上述的问题。类似杞人忧天般的思考如何能媲比精论三

世、普渡众生的佛陀?

答案固然是思考,不过前提是知识的积累。唯有学而有思,方有彻悟之机。佛言众

生平等,是以人皆可学。学而思,人皆可为,于是言众生皆有佛象。

思考,何等沉静之事。所以只能是“拈花微笑,不落言诠”

。佛是如斯超然,却又如

斯入世。

菩提下的他正在思考;

布道中的他正在实践。

然而这种实践,

较之于他思考的深度,

不啻为沧海一粟。

佛陀如斯,后世人何尝不是?于是佛经佛理只能在如豆光中叩问思想,这

种思考虽然有着终极的人文关怀,却因太过“任重道远

”而有些使人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