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4 采回花粉还需酿蜜(1 / 2)

,最快更新青少年不可不读的18本国学经典 !

第八章4 采回花粉还需酿蜜

荀子十五岁就外出求学,直到近百岁去世,一生读书何止千万卷。可是,荀子却说:“学杂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意思是说,盲目地学习一些杂乱的传说,空洞地死记那些《诗》、《书》的条文,对实际毫无用处,学一辈子,也不过是一个鄙陋的腐儒而已。

荀子认为,要获得知识就一定要学习,所以他写下《劝学》篇,鼓励人们刻苦学习。同时,荀子又说:行,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的目的是为了行,也就是实践。否则的话,从耳朵里进去,又从嘴里出来,这不是君子学习知识的态度,这种知识有什么用处呢?用荀子的话说,就是要“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意思是说,君子学习知识,听在耳朵里,牢牢地记在心里,同时还要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这样一言一行才能成为别人的楷模。

荀子学以致用的观念在先秦诸子中是独一无二的。我国古代读书人,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只会读死书,死读书,过于迷信书本,对于需要动手去做的事情,需要动脚去跑的地方,不屑一顾,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那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

据说伯乐老了之后,把一生的经验写成一部《相马经》,教人怎样寻找千里马。伯乐的儿子为了学到父亲的本领,就把这部《相马经》背得滚瓜烂熟。

有一天,伯乐的儿子对伯乐说:“我已经把你的书背下来了,我觉得我可以出去试试,找几匹千里马回来。”伯乐笑着说:“好吧,那你就出去走一走吧。”

伯乐的儿子就打点行囊出发了。他记得《相马经》上说:“千里马额头凸起,眼睛鼓出,蹄子又圆又高。”就到处寻找,可是他根本就没有相过马,也不知道真正的千里马是什么样的。这天,他在池塘边发现了一只癞蛤蟆,高兴地叫了起来,就把癞蛤蟆捉住带回了家。他对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它正像您在书里说的那样,额头凸起,眼睛鼓出,就是脚不大像。”

伯乐一看,气得脸都发紫了,只好苦笑着说:“你这匹千里马恐怕只会跳,不能用来驾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