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3 把握事物适中的度(1 / 2)

,最快更新青少年不可不读的18本国学经典 !

第五章3 把握事物适中的度

用中庸来处世,就是要把握好度。做饭的时候,火候不到,饭就不熟,火太大了,饭又会焦。长途旅行的时候,要背干粮和水,背少了,路上就会忍饥挨饿,可是背多了呢,又走不动路。生病的时候,吃少了药,起不到治病的效果,吃多了,又容易中毒。做事情也是这样,不能达不到标准,但也不能超过。

《论语》中也记录了类似的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就是颛孙师,字子张,商就是卜商,字子夏。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贡问孔子说:“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一点呢?”孔子说:“子张呢,做事经常过分,子夏呢,做事经常不到位。”子贡问道:“那么就是说,子张更好一点了?”孔子说:“唉,过分和不到位同样不好。”孔子是个明智的人,他深知过犹不及的危害。

鲁国有一项政策规定:如果有鲁国人在外国做奴隶,无论是谁,肯出钱把这个奴隶赎回自己的祖国,那么这笔钱由政府报销。出钱的人只要有收据,就可以到鲁国政府领取费用。这个政策很好,执行起来也很得力。许多在外面做奴隶的鲁国人就是因为这项政策得以摆脱被奴役的命运,返回家园的。

有一次,子贡出外,赎回了一个鲁国奴隶。子贡是一个有钱人,他出于慷慨的心情,就把收据撕掉了,表示自己不贪图这笔钱,不去领政府的报销费用。当时很多人都为子贡叫好。可是子贡回来对孔子一说,孔子立即生气地指责他说:“子贡,你做错了。”

子贡很奇怪,自己不要这笔钱,怎么还错了呢?孔子说:“你是不需要这笔钱,可是你考虑过其他人的想法吗?你这样一做,人们就会想,哦,赎回奴隶,还不要政府的钱,这才是道德的榜样,这个高度谁能达到?你这种榜样,只能让想去赎奴隶的人望而却步,怕背上贪财的名声。”

果然,这件事情发生之后,人们觉得做不到子贡那样,所以出去赎奴隶的人越来越少了。子贡知道了,非常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