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1 / 2)

,最快更新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 !

第二篇第五章健康快车补充燃料,强健体魄补充气血

第1节 脏腑闹饥荒,小心疾病乘虚入

我们看《本草纲目》,不能只看表面的几种本草、几个药方,而是要更深入地思考这些本草和药方背后的原则性问题。比如李时珍经常论述某种食物有补气养血的功效,宜食用。那么,补气养血到底有多重要,值得李时珍多次强调呢?

中医认为气血掌管着人体的生杀大权,气血充足的人抗病能力强,一般很少生病。反之,如果一个人气血不足,那么首先影响到的就是人的脏腑。气血就像脏腑的“粮食”一样,气血不足就会使它们闹饥荒,各个脏腑不肯正常工作,各种疾病就会乘虚而入。

假如心脏没“吃饱”,人就会心慌、气短、胸闷,特别想休息,然后出现间歇,心跳越来越慢。这些症状其实是在提醒你,它饿了、累了,需要血来补充。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时并非血液的流动受阻,而是要从增加血液的总量上入手。

肝脏“吃不饱”,它的工作量就会减少,以前吃一斤肉,它都能被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能量,而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一斤肉只能被转化七两,余下的三两以脂肪的形式储藏在肝脏里,形成脂肪肝,或者堆积在血管里形成高血脂。

如果肾脏没“吃饱”,就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人体排毒工作,身体内的各种毒素就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引发尿酸、尿素过高。

如果胰脏“吃饱”了,就能奉献给人体充足的胰岛素。胰脏“吃不饱”,糖不能被正常代谢,多余的糖留在血管里,造成血糖升高。

大脑“没吃饱”,轻者头晕、记忆力下降,重者因远端末梢的血管得不到充足的血液而干瘪、闭塞,继而出现脑缺血,时间长了,脑子开始变“瘦”,脑萎缩、老年痴呆症就是这样发生的。

因此,平时要注意合理饮食,做到营养丰富均衡,这样才能保证人体内血的质量和浓度。保证了胃肠的消化吸收能力,就能让人血量充足。

知道了血的重要,下面我们来看气。中医所说的气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组成的。先天之精气其实代表的是先天之本的肾。肾为一身之阳,就像人体内的一团火,温煦、照耀着全身。

如果把人体比做一棵大树,那么肾脏就是树根。对于肾脏,中医里只有补没有泻的说法。不能给肾脏撤火,更不能灭火,只有通过不断地、适度地添加“燃料”,才能让肾火烧得长久而旺盛。

补气就是补肾、暖肾、保暖、驱寒,气血充足就是身体内血液的量足质优,肾气足,基础体温偏高,各脏器功能正常,代谢旺盛,血脉畅通;气血两亏就是身体内血液的量少质劣,肾气虚,基础体温低,各脏器功能低下,代谢缓慢,血脉运行不畅。